尽管小学到初中九年和高中三年学期是一样的,但在高等教育阶段,美国的教育体系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我国就没有与美国这种两年制社区大学相对应的高等教育体系。美国的社区大学不同于我国的三年制的高等专科学校。如果将高等教育的模式按目的可分为“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话,笔者以为,社区大学是典型的普及性大众教育。据因特网所披露的美国社区大学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AACC)的相关数据表明,全美目前有1170所社区大学。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州有二十余所分布在全州的社区大学。密州就有19所社区大学。
1.关于社区大学中的“community”
有人以为社区大学中的“community”一词的意思是“街区”。这种理解过于狭窄。把它理解为“地区”、“城市”、“区域”等也许更恰当。尽管社区大学的生源有一个地区的界限,但是因为某种原因,学生照样可以上不属于其所在地区的社区大学,只是学费稍贵一点。主要原因是该学生非社区大学所属区域的纳税人。这一政策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人们就近入学的作用。
2.关于社区大学的性质
美国社区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朔到100多年前。在20世纪40年代,社区大学还只是一些大学所设立的类似分校的层次较低的(1ower division branches of universities)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s)。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真正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社区大学。在这之前,社区大学曾称之为两年制学院(2-year colleges)、城市学院(city colleges)、人民学院(people’S colleges)、民主学院(democracy’S colleges)等。现在美国已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社区大学网络(a national network of community colleges)。
在笔者看来,社区大学似乎是融我国的自考、职业培训、成人教育、高等专科等各类基础高等教育为一体的一种教育体制。其学生成分主要是经济上承受不了四年制本科昂贵学费、或暂时未被四年制本科大学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及任何想获取一技之长或充实知识的成年人。据报道,美国四年制本科大学每年平均学费约4100美元,而上这种社区大学只需1500美元左右。很明显,对于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或想节约开支的学生,社区大学自然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而对于那些暂时未能考取四年制本科的年青人,社区大学给了他们又一次上大学的机会。进入社区大学不必要通过任何考试。学生按要求在社区大学修足一定的学分之后,学校授予副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笔者注)。如果不想继续读书了,副学士学位足够学生走向社会谋求职业(笔者猜测,也许是因为这一点,有人误以为社区大学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高专)。而那些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申请进入四年制本科学校。美国不少四年制本科学校从社区大学选录学生。一旦被录取,学生在社区大学修得的学分随人转入被录取的学校。此外,为了就业或再就业而需接受某种职业培训或是为了丰富知识或者充实生活的各个年龄段的成年人都可以进社区大学接受教育。所以,从方方面面的意义上来讲,笔者认为,美国的社区大学是一种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其为普通民众创造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社区服务、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劳动者的办学理念是显而易见的。
3.关于社区大学的教师
我们知道,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社区大学的教师(faculty)一般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但并非所有的教师都是全职(full time)。在有的学校,仅30%左右的教师是全职,70%左右是兼职(part-time)。学校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一些课程的教学工作。这种作法的确为政府节省了不少开支,因为学校只需为全职教师支付医疗保险(medical care insurance)等福利。而兼职教师在校工作一定的时间之后,如果工作出色,也有机会转为全职教师。
社区大学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没有明确的科研压力。那些具有博士学位、教学工作不错、得到好的评价的教师,工作一段时间后通过必要的程序便可获得教授的职称。社区大学的主要财政来源是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资助。据说政府每年给社区大学的财政投入都比较多,所以学校经费比较富裕。可以想象,由于这些政策和待遇,在社区大学工作的教师可以专心教学、安心工作。笔者在密州社区大学访问期间碰巧赶上并参加了第41届密州社区大学年会。在会上笔者和我校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被大会主席请上主席台并介绍给全体与会人员。会议议程有社区大学各方面工作的总结、从社区大学毕业的各路成功人士的经验介绍,有对领导的表彰也有对教师和学生的表彰,有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社区大学师生自编自演的节目。笔者感到大会昭示和洋溢着一种以社区大学为乐、以社区大学为荣的气氛。
CopyRight 2009---2011 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