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概况:
校训: Scientia imperii decus et tutamen(科学是帝国的光彩和守护者)
帝国理工学院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并成为“G5”精英大学。大学,代表着英国大学的最高学术水平。
作为一个专精于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大学,帝国理工享有和麻省理工在全世界所享有的声誉,研究水平被公认为在英国大学三甲之列。拥有大约2800名研究人员,其中53名为皇家学会会员(Fellow of Royal Society),57名为皇家工程学院院士(Fellows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同时,帝国理工过去的成员中,有20个诺贝尔奖和2个费尔兹奖得主。2004/5年度,学生总数11,152人,其中海外学生(非欧盟)约占26.5%。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帝国理工毕业生的起薪为英国之最。在英国大学排名中,帝国理工通常占据第三,除了理工与医学科系外,其商学院在英国排名前列,英国金融时报评出的世界商学院百强中处在中游位置。
尽管是伦敦大学的宪制成员,帝国理工却一直是一个独立实体。 2005年12月9日,学院宣布2007年退出联邦制的伦敦大学,并正式开始与伦敦大学磋商相关事宜。[1]一般认为帝国理工的是为了追求更响亮的、自己的品牌。它的退出将有可能极大地影响到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继续留在伦敦大学的信心,甚至令联邦制伦敦大学崩溃。(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长霍华德 •戴维斯爵士发表声明,表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决定不会退出伦敦大学,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将对2007年9月入学的新生开始颁发学院自己的学位。)对于2007年7月以前毕业的学生,帝国理工的学生被授予的是以伦敦大学名义颁发的学位;对于07年以前入学,07年之后毕业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获取帝国理工的学位或是伦敦大学的学位;对于07年之后入学的学生,一律颁发帝国的学位证 DIC。
帝国学院与中国密切的关系:
帝国理工学院 有着浓厚的皇家背景和强烈的经费气势夺人,令其跻身世界名院之一。今天,在帝国理工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中国学生的身影,中国大陆背景的教授已经有3名。郭毅可教授在帝国读书和任教已经18年了。据他回忆,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是在1979年7月抵达英国的,全部是国家公派的大一学生,那是这所学校历史上第一次一次性接收这么多中国学生。
郝爽先生是第一批留学生之一,如今已经是英国一家投资银行的高级经理人。回忆当年,他说:“我是1978年参加高考的,在北京大学上了几个月课后,就被选中去英国学习。”从那时开始,郝爽先生等50名被选拔出来的大一学生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英语集训。为了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学员们集中住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宿舍楼里,一天24小时,每个人都只准讲英文。郝爽先生描述说:“那时,我们每人胸前都贴着一个纸条:‘I CAN ONLY SPEAK ENGLISH!’”3个月后,50名学员中的38人穿着统一定做的3个兜的灰色西装,飞往英国。
当时英国不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因此他们被分到3个英国院校,与英国学生一起读大学预科。令英国老师们大吃一惊的是,这群来自陌生国度、衣着古怪、口音很重的年轻人,毕业时竟然有一半达到了3门全部优秀的成绩。而英国本地的学生,只要有两科得到“良好”就可以被相当不错的大学录取了。“那是背水一战啊,”郝爽先生说,“我就是从那时开始戴上眼镜的,真是彻夜苦读,我们是当时那个预科学校最出色的一届毕业生。”
这些第一代留学生和驻外使馆的关系非常密切。“当时我们的食宿由使馆报销,每人的零花钱是一个月3英镑8便士,”郝爽先生说,“因为没有理财的概念,我常常超支,使馆就派一个老同志帮我管账。对我们来讲,那时的使馆同志就像我们的家长。”因为成绩优异,每位同学几乎都按照自己的专业申请到了满意的学校,其中11个同学在1980年进入了帝国理工本科学习,这批学生中的很多人都选择了继续深造。1985年起,选拔对象从本科生变成了博士生。
从1985年起,我国公派留学生的政策发生一些变动:选拔学生的主要对象从本科生变成了博士生。杀进帝国理工的中国留学生,在中国接受了完整的大学或研究生教育,甚至在专业领域已经有所建树。今天帝国理工的郭毅可教授就是其中一员。
“获得国家的中欧联合培养博士的奖学金后,我跑到电报大楼,给帝国理工计算机系的一位教授打了个电报,请求被录取为博士。这个电报花了我300多元,在当时可是一个大数目。帝国理工这位教授接到电报后十分好奇,立即就答应录取我。”在此之前,英国还没有人知道,中国人研究计算机到了什么程度。这位教授更不知道的是,这位从未谋面的中国学生后来成了他的同事,十来年后,又成了他的老板。
博士生们的生活是包干制的,一个月只有220英镑。以伦敦的物价,大家只能几个人分一间宿舍,必须自己动手做饭。为了丰富餐桌,他们的生活逸事不少:博士生们在后院养了一群鸡等鸡蛋吃,但因为有公鸡打鸣,博士们被邻居告了。原来,这在英国是不合法的。警察要求博士们杀鸡,但他们不会,只好请求警察的帮助。还有一次,他们跑很远买了一个大猪头,直接放在火车的行李架上带回来,结果吓跑了一车厢的英国人……说实话,当年的国家公派奖学金与伦敦学生的平均生活费存在相当差距。不过,在谈到这段历史时,郭教授并没有关于困苦的回忆,他总是说,“我们很愉快,我们在做事业,没有人担心钱的问题”。
中国公派留学生个个努力学习,很少有人打工赚钱。帝国理工的博士生通常要读3到5年,而且淘汰率很高,而中国公派的这些留学生不仅每个人都得到了博士学位,而且绝大多数只用了3年时间。大家都认为,中国学生非常出色。郭教授并不觉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比外国人聪明,他说:“我们有明确的理想,我们是来求真才实学,是为了祖国而读书的。目标明确,专心致志,这非常重要。”
1992年起,迎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自费生。
1992年以后,帝国理工迎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自费生。与公派生相比,自费生的来源相对复杂,但能够被帝国理工录取也很不容易。不少人表现出色,但在学习期间被淘汰下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笔者认识的几个正在帝国理工学习的学生都非常低调,也许因为学习费用高,他们的压力都很大,经常会说,“虽然是个好学校,但学校说明不了什么,能毕业,能找到好工作才能算数”。对此,郭教授的看法是,“现在的中国学生的整体优势并不明显,有些同学甚至从入校开始就到处打听毕业时怎样找工作,状态比较浮躁”。郭教授认为,进入优秀的学校,学生和他的家庭都付出了很大代价,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混个饭碗。成为优秀的人才,则需要很审慎地思考和脚踏实地地不懈努力。
CopyRight 2009---2011 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