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我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波兰(Poland)首都华沙大学英国文学院(the English Institute of Warsaw University)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一年时间虽不算太长,但感触却很深刻。无论是波兰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还是在华沙大学的访学经历,都使我历久难忘,至今记忆犹新。考虑到我国与波兰的经贸和文化交往日益频繁,而一般民众对这个似有几分神秘感的国家的情况,特别是对波兰古城克拉科夫的历史知之甚少,所以我想把我在波兰留学期间,在克拉科夫城市旅游时了解到的一点知识奉献给喜爱“异域风情”这一栏目的读者。
波兰古城克拉科夫常被人们称为“波兰前首都”(the old capital of Poland),在这个国度里,连刚启蒙的学童都知道,首都是从克拉科夫迁来华沙的。更为有趣的是,在1996年华沙和克拉科夫两城市,都各自隆重庆祝了首都雕像落成400周年纪念日。在400年前的1596年,波兰从克拉科夫迁都华沙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在今天华沙已成为波兰共和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但克拉科夫作为弃都却并没有被波兰人遗忘。围绕这一迁都史,还发生过许多事关波兰民族兴衰的历史事件。
大约从13世纪开始,波兰有一段历史上相对强盛的时期。期间,当波兰失去一些西部领地向东部扩展时,克拉科夫在国家的西南边界确立了自己的重要位置,特别是从1320年起,当时的国王瓦德斯瓦夫(Emperor Waldslaw)被封为由许多公国组成的波兰的统治者后,决定把所有皇家加冕的典礼(Royal Coronation)都放在克拉科夫总教堂举行。皇家人员即使客死他乡,也要在克拉科夫举行隆重的葬礼。重要的国家文献,以及带有王冠标志的皇家财产,都保存在克拉科夫。所以从1320年起克拉科夫作为当时古波兰团结、权力和荣誉的象征之地,实际上已经正式成为波兰的首都。
1596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克拉科夫的城堡和瓦维尔宫(Wawel Palace)。西格蒙德·瓦扎国王(King Sigismund)不得已带着满朝人马沿维斯瓦河(Wisla River)北上,迁都于华沙。其实,迫使他们迁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1385年至1795年间,波兰和立陶宛(Lithuania)联合为一个国家。华沙离立陶宛很近,当时波兰和立陶宛的议会经常在华沙商讨国事。从1573年以来,波兰国王(Polish King)和立陶宛大公Lithuanian Archduke)的选举也通常在华沙进行,华沙也就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政治中心,特别是当皇室永久定居于华沙时,华沙更是顺理成章地变成了波兰新都。
令人费解的是克拉科夫直到18世纪末,仍被波兰人称为首都,甚至在官方文件里克拉科夫也被称作是“我们的首都”、“我们的皇宫”。不仅如此,迁都华沙后所有波兰国王的加冕典礼(Coronation)和皇家葬礼(Royal Funeral)仍在克拉科夫举行。华沙作为新都只在1764年举行了最后一次,也就是为最后一位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亚托夫斯基(King Stanislas)举行的加冕典礼。这说明克拉科夫的被弃,主要是迫于一些无奈的政治原因,而在波兰人心里它仍然是真正的都城。
从18世纪之后,克拉科夫才渐渐失去了象征首都地位的某些历史特征。1765年君主档案被迁移到了华沙,1793年波兰议会正式决定以后的加冕典礼将移至华沙举行。不幸的是,两年后波兰国土被奥地利(Austria)、俄罗斯(Russia)和普鲁士(Prussia)人瓜分。直到1918年波兰重新独立为止的123年间,波兰作为一个国家已不复存在。在波兰国走向衰亡的日子里,只有克拉科夫仍旧完好保存着象征波兰民族标志的旧都纪念碑--皇宫,以及存放波兰历代统治者及民族英雄灵位的大教堂。所以,在国破家亡的波兰人眼里,克拉科夫成了他们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寻根和延续之地,是波兰民族永远的首都,是他们聊以自慰的精神家园!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如此认为--尽管它已被弃400多年!
CopyRight 2009---2011 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