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在我面前的,是这样一位女孩。她与人交谈时眼神坚定,极少使用修辞。语言直接而平实,透露出清晰地条理与沉着的气质和一种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底气。
她是来自中国上海的赵洁,九年前她只有16岁,一个人开始了她在英国私立寄宿学校留学的生活。在她看来寄宿学校是一段“痛并快乐着”的求学生涯,形成了自己良好的心态与坚韧的性格,让她在现在的工作中从容的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
她当时读的私立住宿学校为威克利夫学院(Wycliffe college)。位于英格兰格洛斯特郡的一个叫Stone house的小镇上,这里有着科茨沃尔德地区最具英伦特色的田园风光。
在校园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但是这宁静优美的风景并不能减少她初来咋到的失落感。House制帮助克服“失落感”在刚来的那些日子里,我觉得自己完全就融入不了那个圈子。这些在寄宿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都是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并且他们其中可能有从4岁就在同一所学校中一起长大,他们有自己的圈子,而我这个16岁才插班来到这个学校的中国人。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外来者或异类,并很担心自己很难融入那个大圈子。
她告诉我们,这里的同学和她以前在中国的同学完全不一样,在国内的时候大家只关注如何学习,如何让自己的考试成绩更好,而在这里,人人缘最好的人并不是读书最好的而是在其他方面表现突出的人。
不过孤单与迷茫之后,赵洁开始慢慢适应寄宿学校的生活。
在英国寄宿学下中,学生并不是按照班级为单位来划分,而是按照他们所居住的宿舍为单位,在威克利夫学院中有7个宿舍,其中有住男生或女生的,也有男生和女生混合在一起的为了营造一种小家庭的气氛。“兄弟姐妹”之间可以相互照应,学校会把年龄不同段的孩子安排一个大宿舍里居住,像“大哥哥和大姐姐”一样给小的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House” 制度除了给寄宿的学生营造出了“兄弟姐妹”互助互爱的氛围,也通过配备House Master (舍监)和Matron(女总管),来给予寄宿孩子“家长式”的管理。
“House Master”更像是一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负责寄宿孩子的思想上、精神上的引导,通常由教某学科有专长的老师担任。而Matron更像是家庭中的母亲的角色,负责照顾寄宿学生的日常起居等杂事。赵洁回忆说。
在这个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的“House”中,赵洁开始在异国他乡感觉到了“家”的感觉。
在寄宿学校中,一切的集体活动和学生之间的比赛也是以“House”为单位开展的。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演讲比赛,各“House”都要派代表参加。最初,缺乏自信的赵洁不敢担任最重要的主演讲者,在鼓足了勇气之后,还是只敢申请担任其相对不太重要的做总结的演讲者。没想到在比赛的前一天,原定的主演者生病了House Master 找到赵洁,鼓励她作为主演讲者参加比赛。 他告诉我你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我在他的鼓励下,只好硬着头皮答应。赵洁回忆说。
她还记得自己当时上场时的紧张心情,我讲的主题主要是关于在“独立”,因为我知道,和英国本地出生长大的孩子相比,自己对这里的政治、历史、文化了解没有那么深入。在这些领域,我不可能赢得过他们。但是关于“独立”背井离乡,远离父母的我有自己最切身的体会,最真实的感受。在演讲台上,她感觉到自己的腿在颤抖,因为胆怯和紧张,她的声音也很轻。但是最后的结果,却出乎她的意料。她和同House的伙伴,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意外地获得了“第一名”。
在House里有提供同学们交流和娱乐的“客厅”,这样大家可以一起参与活动获胜的可以获得一些奖励。除了参与House的活动,赵洁也将自己每周的日程安排的很满,除了必修课程,还参与了大量的课外活动。例如射击、划船以及童子军训练。这也都是有专业的教练来指导的,甚至还会根据运动的特点来搭配膳食的营养。
赵洁回顾自己在寄宿学校的日子,锻炼了自己独立的性格与个人能力……由于学校不仅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课外活动也是以专业的标准来培养的,从寄宿学校走出来的学生都是全才。对个各个领域都有涉猎,最后我要说的,对于来英国读寄宿学校的同学,心态是很重要的,初来咋到,如果你不是用一种欢迎的心态去接受这个环境,那么,你也很难被这个环境所接纳。
CopyRight 2009---2011 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